2018.03.19
亞婆井前地、鄭家大屋、媽閣廟、主教座堂
結束歐風大三巴,下午要前往的是在地中國風——媽閣廟,也是澳門名稱的由來。有公車直達,可是沿途皆有不忍割捨的景點,也就一路走了過去。
#下圖左聖若瑟修院 #下圖右何東圖書館
#聖老楞佐教堂
(別小看街上建築,只要看來年代久遠,多是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範圍)
(街角的精緻麥當勞)
(更加精緻的"小"七)
#澳門的seven都小到無法裝自動門
#沒有台灣在賣御飯糰的那櫃
#但可以改買奶黃包及魚蛋等
葡萄牙人在這邊做了很久的老大,因此一般街名路牌多是正體中文加上葡萄牙文;比較觀光化的指示牌才會在第三行加上英文。
這是我很稱讚的公共設施,垃圾集中站。有電子按鈕可以開關閘門,一般跟資源垃圾也有分開,讓大家在有空時自行拿垃圾去丟,免去追逐垃圾車的煩惱。
台灣推行垃圾不落地是因為從前的垃圾集中站多是一根電線桿的附近或是幾個大型開放式垃圾車,自然髒亂;如果蓋成這種形式,就算垃圾落地也不髒了!
午餐是夢寐以求的保麗龍飯盒,路上看到很多當地人隨手提著走,早想試試。
自選二肉一菜20元,像是自助餐;喔喔喔!好入味的肉!
根本屌打我家巷口數家自助餐...(不雅用詞已畫線,勿檢舉)
飯盒攤東邊有個小公園-亞婆井前地,剛好坐下午餐。
飯盒攤正前方是古蹟-鄭家大屋,吃飽後進去逛。#免門票
亞婆井前地
傳說明朝一位婆婆在此地築水池貯山泉方便居民汲取飲用,故人稱呼水池爲亞婆井。亞婆井的葡文意思是山泉,此地昔日為澳門水池之一。
澳門早期的葡萄牙人便聚居此處,故為最古老的住宅區之一。澳門昔日的葡萄牙人有民謠說:「喝過亞婆井水,忘不掉澳門;要麼在澳門成家,要麼遠別重來。」
鄭家大屋
鄭家大屋,澳葡時期稱文華大屋,為中國近代思想家鄭觀應的故居。鄭家大屋位於澳門龍頭左巷,面對阿婆井前地,鄭觀應在此完成名著《盛世危言》,提出「富強救國」的思想。其建築融合中西特色,現已列入澳門歷史城區。
有錢人家通常出大官或思想家、音樂家、書法家,什麼家都容易出。
當然,在如此優渥的環境,閒著不如唸點書或研究自己喜歡的嗜好。
#比方莊稼人透早就田裡插秧
#或是捕魚郎天這麼黑還沒回家
#生在貧苦家庭能有多少時間做學問
迴廊相連;沒有足夠的奴僕丫環,每天光打掃就不用出門了。
寬廣的轎道;大官人進家門後,還要坐轎到屋前為止。
#澳門最大宅邸
#約板橋林家花園的三分之一
鄭家大屋出來後,下午還剩一半路程,加油!
#直線距離短
#繞起路來變長
#其實每日20公里真的還好
回教阿拉伯風的港務局大樓;國父紀念館也是回教風,真是個文化多樣之城。
澳門人行道都有欄杆,車水馬龍處還會有橫桿圍起,限制行人不能穿越馬路。
#所以拍照時要小心別踢到
從港務局下坡後的江邊平地就是媽閣廟及海博館,傳說是當年葡人登岸之地。
#下圖即為海事博物館
對岸高樓林立,那邊甚至還不是珠海的鬧區......
#30年河東 #30年河西
媽閣廟
媽祖閣,俗稱媽閣廟,位於澳門半島西南方的媽祖廟,為澳門標誌性建築物之一,現為澳門三大古剎中最古老者,澳門的葡萄牙語名稱「Macau」即來自於廟名「媽閣」的音譯。
媽閣廟始建於1488年,時值明朝弘治元年。當時媽閣廟門前已為澳門之海岸線,是當地及附近居住之漁民作業之上岸補給、歇息和祈福之處。廟宇背山面海,沿崖建築,古木參天,風光優美。
葡萄牙人:這是哪裡?
澳門人:媽閣。
葡萄牙人:Macau!
喜歡在名勝巨石上題字也是中國人的傳統。
廟方有販售祈福卡,也有平安符香包每個38元,過火加20元。
我買了一個,然後自己拿去香爐上繞幾圈,省了20元......
「后德汪洋」,想起影星歸亞蕾被大陸某單位頒贈「影後」一事。
"後"的簡寫是"后",但用法不盡相同;看來要學問夠才分得清楚吧。
拜完媽祖就下大雨,莫非天后駕到!?
反正下午行程已達成,就搭公車回酒店換輕裝再出門。
#換輕裝就是把伴手禮放酒店然後洗臉休息一下
#其實沒看計步器根本沒有感到一天有走20公里
葡文學校離酒店只三個紅綠燈,恰好是放學時間,有很多小葡人在門口等家長。
雖然葡萄牙統治者已經撤離,有很多二三四五六代的葡裔仍在澳門生活,專有名稱叫「土生葡人」,西方面孔操著流利的粵語,拿葡國與澳門雙重護照。
(看來澳門當局還挺給咱中華民國馬前總統面子的)
(看起來像一棟教室的聖若瑟教區中學)
主教座堂
聖母誕辰主教座堂,或稱澳門主教座堂,坊間俗稱大堂,是天主教澳門教區的主教座堂,建築於1576年以前,其建築為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份。
天主教堂聖像多,而且宏偉華麗;跟中國風的媽閣廟比起來,則多了寧靜與祥和。
座堂旁的主教公署,又是張順利排除閒雜人等的佳照。
座堂跟公署都參觀後,就是無目的閒晃跟找晚餐吃的時間了。
榮記牛雜,除了在往大三巴路邊的餅店買顆蛋塔外,此行唯一的路邊攤。一碗95元的牛雜,淚流滿面,無座位小攤能夠這樣好吃!#有這等美味在台灣我也掏錢吃
雀仔園街市,有活魚跟生豬肉的傳統市場。
公仔記, 市場附近的餐館,吃了叉燒麵及雲吞麵,與多數澳門餐館一樣都兼賣麵食與吐司、點心、咖啡。當地稱為冰室的店,通常冷熱甜鹹都賣,與台灣專賣不同;且關門時間在下午六七點,也比台灣早打烊。
叉燒麵有叉燒味;雲吞包有蝦仁,有鮮蝦跟鮮肉味。別看這形容跟廢話沒兩樣,畢竟很多地方的食物是沒這樣鮮明的味道;到澳門才知道其口味之重,菜名是啥,就一定有這種食材的超濃味!#事後發現又是名店 #澳門好像每間都是名店
澳門雖然沒有高山,可是坡度起伏不小(可能是原先小山丘剷平蓋樓),所以常有手扶梯步道,就連天橋也都有裝設;不過只有上樓有,下樓都是一般樓梯。
回酒店路上經過的加思欄花園;每個公園都令人想拍照是怎樣!
今日戰利品:黑芝麻餅、咸切酥餅、朱古力手指、番茄口味洋芋片、杏仁餅、豆漿粉、明信片、平安符香包、明信片,還買了台灣好久不見的山竹。
滿桌只有洋芋片跟山竹自己吃,其他都做人情去也。
#咸切酥=鹹切酥 #朱古力手指=長條形巧克力
PS:夜生活一樣是跑娛樂場(賭場),有興趣的請看角子機簡介,專文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