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店溪南岸一個依山而建立的小聚落,蜿蜒的小巷子將一切的喧囂阻隔…
寶藏巖歷史
康熙年間來台開墾的漢人在新店溪南岸擊退泰雅族原住民之後,便在這裡興建“寶藏巖廟”,因地處水路要衝,逐漸發展成台北市南區的信仰中心。
日據時期,日本人勘定新店溪為自來水水源,將寶藏巖劃入台北市的水源地,並且設立軍事碉堡。
光復之後,寶藏巖被軍方接管成為軍事重地。在層層嚴密的管制之下,營區內的外省老兵仍逐步突破禁建的防線,沿著山坡搭建起簡陋的房舍。民國六十年代,國防部警衛營撤離,福和橋也興建完成。寶藏巖聚落在此時邁向了頂峰。一間又一間的磚瓦房櫛比鱗次地在小小的山丘上蔓延,從五六十戶最後擴張成為兩百多戶的違建住宅區。
這些操著四川、湖南、山東等外省口音的退伍老榮民,有些是原本就在國防部警衛營當兵,有一些是透過朋友的介紹而搬進這裡,除了這些外省老伯伯之外,更有許多在公館商圈擺地攤的中南部移民、在附近唸書的大學生,他們在這都市的角落共同打造了一個安身立命的窩。
民國六十九年,臺北市政府從消除地區髒亂的角度出發,將寶藏巖地區劃為公園用地,希望藉由公園的開闢一舉清除山上的違建,從此居民也面臨家園隨時會被拆除的不確定命運。弱勢居民安置的問題遲遲無法解決,寶藏巖的命運也一直懸而未決,這一拖就是二十年。
民國九十二年一群由台大城鄉所學生組成的「寶藏巖工作團隊」在寶藏巖展開長期的社區工作,並且持續遊說行政部門,希望將寶藏巖依照文化資產保存法指定為「歷史聚落」。最後這樣的想法終於獲得市府文化局的支持,將寶藏巖劃定為保存區。在文化局勾勒的「共生藝棧」願景下,寶藏巖彷彿成了台北市這棟擁擠的大房子裡,那閣樓上的一盞光。這或許是半世紀以來,棲身在都市角落的居民們始料未及的。而這一盞光似乎點亮了嘈雜都市中,人們想要追尋的那一點心中的寶藏.......
聚落入口
(走廊。時光、曾經的歡笑)
(家庭電影俱樂部)
多年前,某前市長坐車過橋看見寶藏巖聚落, 他說:「很醜, 應該拆掉……」
在過去,入聚落時常會被老伯伯喝斥,緊密的鄰里關係對於陌生人進入往往會產生一種緊張的被侵略性。
位於台北市的邊陲,時光在那有若沉睡了50年
大事年表
1971年 寶藏巖聚落形成
1993年6月 公告拆遷46戶。
1995年 居民開始陳情。
1997年6月 市府提「安置計畫完成前暫緩拆遷」。
1998年7月「寶藏巖寺」設為市定古蹟。
1999年3月 成立跨局處拆遷小組。
2000年7月 台大城鄉所受市府委託設計企劃案,並爭取聚落保存。
2001年7月 設為「中正297號公園預定地」。 2002年 路燈管理處拆除約38戶。
2004年2月台北市古蹟暨歷史建築審查委員會認定寶藏巖為歷史古蹟,幸運地,寶藏巖聚落殘存於推土機之下。
PS:文中歷史介紹及大事年表參考自網路資料
喜歡本文就請給個鼓勵吧!
公告版位
痞客新生活 2013.10.04
- Oct 29 Sun 2006 17:20
【生活】凝結的時光.寶藏巖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